血液病专家谈中医诊治血液病心得


作者:yatao 日期:2010年09月19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血液病是指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造血系统包括血液、骨髓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都属于血液病范畴。
目前,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很多,诸如: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由于这些原因很多是近几十年现代工业的产物,从而使血液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可以说,血液病是一种现代病。
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有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地中海贫血、自免溶贫血、血友病等各种贫血。大部分血液病由于缺乏特效疗法,现代医学对血液病的治疗多采用输血、激素、化疗、免疫抑制剂、骨髓移植等常规疗法,激素类如康力龙、强地松、此类药物作用缓慢,疗效不稳定,而长期应用激素会引起骨质疏松症和骰骨头坏死和肝肾损害,往往是旧病未愈而又添新疾。输血不治病,越输越不造,反而抑制骨髓造血,只适用于临床急迫之时,对原发病无任何作用,而多次输血,会引起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甚至肝肾功能衰竭。免疫抑制剂如田可,环胞素A等因价格昂贵,疗效不确切,停药易反跳,和副作用大等一直未能被广大血液病患者所接受。骨髓移植由于受骨髓来源和价格等因素影响外,骨髓移植的患者常发生抗宿主病(GVHD),5年内复发率也高达70%。中医方面血液病属于血虚、血证、血瘀、温病、虚痨、急劳、血枯、萎黄、急痨等范围。
血液病临床分为三大类型: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多发性骨髓瘤等,以往由于缺乏特效疗法,许多疾病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我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许多疾病得以治愈,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显示出中医治疗本病的巨大优势。
从血证走向血液病的临床研究是一次较大的改革和深化,在临床辨证观察中结合现代医学有关实验指标,已被广泛采纳。两种医学观察中发现了一些同步的变化,激发了传统方法和现代科研方法的相互参透和运用。血证的狭义概念为出血性疾病,传统分类以部位而定:皮肤(肌衄)、鼻腔(鼻衄)、齿龈(齿衄)呼吸道(咯血、咳血、唾血)、消化道(呕血、便血)、泌尿道(溲血、血尿)、阴道(崩漏),而广义的血证比较近乎血液病的认识,它包括了造血系统及影响造血系统并有血液成分异常的各种疾病,分别隶属于中医“血虚”、“亡血”、“血积”、“血实”范畴。
造血系统必需具备健全的多能干细胞,并且要排除一切可能令其发生病态的微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种子和土壤。《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作为人生初具形质和始生复制功能的原始种子,基本上奠定了生命过程中生、长、化、收、藏每一阶段的生理活动。而血为气之配,如同种子植入土壤之中,无时不受造血微环境的影响。这一认识,使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血液病与血症之间内涵联系,可清晰理解血液病有先天性、后天性及原发性、继发性的机制,可清晰理解出血液病诊疗上的难易度及预测其转归。
血液病病机特点: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血液滋生于脾,而肾主骨主髓,精髓可以化血,故其根在肾。另外,心主血,肝藏血,从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造血系统。其中脾肾最为重要,脾虚难以运化水谷,导致血液生成不足;肾虚精髓空虚,造成血液化源匮乏,都可引起血液病。如果肾阳不振,脾失温养,火不生土,以慢性贫血多见;肾阴虚衰,阴虚火旺,灼伤络脉,迫血妄行,常用出血见证。重得阴虚及阳,阴虚及阴,最终阴阳两衰。心肝三脏关系密切,气与血相互依存。心血不足,出现贫血;脾气虚耗,难以统血,而见出血;肝失疏泄,往往引起气滞血瘀。临床上所见血液病,也以心脾两虚,肝脾不调为常见。故贫血、出血、血瘀往往同时呈现,它与实验指标多相吻合。如血液病中的减少症类(包括缺乏症)与增多症类(包括肿瘤样增生症),发现减少症类患者的骨髓在整体增生低下的情况下有局限性增生活跃灶区;而增多症类中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的同时有其它细胞系的减少或缺损,证明贫血、出血和血瘀并存的现象是微环境不稳所致,临床观察中还发现血液患者机体不平衡是经常的,而平衡却是短暂的,通过“免疫平衡法”治疗能大大增加其平衡程度。
由于血液病变使正气虚弱易于感受外邪,所以常并发感染。血液病死亡多在营分和血分阶段,直接招致死亡的原因有二:一为外感邪毒,毒盛化火,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妄行莫制;另一为阴虚后期,内热血燥,血海空虚,邪扰空虚,邪扰不宁,里外交侵,气血两燔致阴阳双竭。
血液病治疗原则:
血液病涉及心肝脾肾,错综复杂,虚实互见,与气血障碍最为密切,故血液病的治疗最重要之手段是通气活血,机体是众多对立生理过程中和物质的统一体。疾病是对立统一的破坏,即处于相对平衡的机体稳态的破坏。阴阳本是哲学概念,气血乃是对人体阴阳认识的客观标识,正如以上所述血液病中的减少症类和增多症类即是阴阳盛衰偏仄的两大倾向。
急性期:药不厌凉,凉不厌早。血液病急性发作,主证为高热和出血,高热出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甚至死亡。因此,能否及早有效地控制高热、制止出血,是抢救的关键。何谓早?从临床中观察到,凡病人脉象从细缓转为洪数、弦滑、并见烦躁、失眠、遗精等症,往往是急性发作的先兆。其中脉象洪数为最重要的迹象,此时即使未见高热,血象尚未变化,亦应及早投以甘寒重剂,扑灭高热于无形之中,控制出血,以免病势蔓延。一旦热症、火症并露,血象明显变化,舌质红降之时方进凉药,恐已鞭长莫及。何谓凉?因血液病之高热及出血非同一般,非药性凉、剂量大不能控制。
缓解期:脾肾双调,重在治脾。血液病出血控制之后,病情缓解,治疗转入脾肾双调,只有脾肾旺盛,气血充足,方为血液病治本之道。而在脾肾之中尤须以治脾为首要之举。因血液的生成原根于肾,但资生于脾,饮食必赖脾胃运输转化为精微,而后化生血液。我倡导的“脾统四脏”说,即脾为五脏之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脾胃不但能通过溉善养而助生血、生髓,更重要的是能协和五脏,不使偏仄生害。我善用二术及升麻,升麻已成血液病之专药,在补脾胃之气时炙用,出血取生用。
在治疗过程中,如见肾阴虚转为脾肾两虚,又转化为肾阳虚,其预后为顺为轻趋稳定;若脾虚转化为脾肾两虚,再转经为肾阴虚,其预后为逆为重而多变,临床上阴虚尤难调治,我常取促使阴虚转为阳虚,再用湿补脾肾之药调治,每多获效,血象常持续上升。但亦非一味温补,恐温补化燥劫夺阴液,温补之中兼及顾阴,方合阳生阴长之旨。

相关阅读

重症血液病的中西结合疗法

通常中药发挥作用相对缓慢,而采用西药或西医支持疗法相对收效较快。...

血液病患者的食疗很重要

食疗,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项比较重要的疗法,食物疗法在辅助治疗病情的同时对人的身体没有任何的伤害。因此,也受到了很多患者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