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促中国红细胞疾病领域全面发展


作者:佚名 日期:2024年07月10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

红细胞疾病主要指以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减与质量异常为突出血液学表型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等类型,这些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重大挑战。近年来,随着红细胞疾病领域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全方面发展,患者的治疗选择与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开启了我国红细胞疾病诊疗的新时代。

红细胞疾病以长期慢性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涵盖多种疾病类型。其中,AA、MDS、PNH为常见类型,其共同特征为造血功能障碍导致的严重贫血乃至输血依赖,但各自呈现出独特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MDS是一种来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髓系恶性克隆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个体差异较大。较低危MDS患者长期输血依赖,生活质量较差,且部分患者有向高危转化的风险,甚至死于骨髓衰竭。高危MDS患者转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风险较大,死亡风险随之增加。此外,MDS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老年患者人群占有很大比例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MDS的诊疗需求越来越高。


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综合征,好发于15~25岁的青壮年和65~69岁的老年人2,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值得注意的是,重型AA(SAA)病情凶险、进展快,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病死率高,若不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发生感染或出血并发症,自然病程往往不足6个月3。因此,临床针对AA患者的治疗策略需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


PNH是一种罕见的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性疾病,以血管内溶血性贫血、血栓形成和外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好发于青壮年。PNH的生存和预后状况不佳,在仅接受传统治疗的情况下,患者5年死亡率达到35%,10年死亡率可达50%4。由此可见,上述红细胞疾病虽然进展缓慢,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构成了较大威胁。


除上述疾病外,红细胞疾病还涵盖溶血性贫血、遗传性骨髓衰竭性疾病等领域,这些疾病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与临床关注的焦点。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科研的深入探索与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临床不仅对这些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有力地促进了诊断技术与治疗手段的革新与进步。

AA的治疗历经多个阶段,其中,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大大提升了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生存率。20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AA患者采用免疫抑制治疗(IST)[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素A(CsA)]的疗效优于单用ATG或单用CsA,血液学反应率达70%左右5。自此,IST成为AA患者的常规治疗选择。近年来,随着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的出现,AA患者迎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多项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证实,在IST的基础上联合TPO-RA,可进一步提升初治或复发难治患者的疗效,可使AA患者更多、更快、更好地获得血液学反应,进一步提高生存获益6


基于此,我国指南推荐将IST联合TPO-RA方案作为不适合移植SAA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2。此外,对于复发或难治的患者,特别是IST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TPO-RA作为单药治疗或与其他药物联合的策略仍展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可见,TPO-RA的出现推动了AA治疗领域迈上新台阶。


IST联合TPO-RA的初期研究主要源自美国和欧洲,通过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的研究设计,为这一治疗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TPO-RA药物在中国相继上市,国内患者得以享受更多的治疗选择,同时也激发了中国学者对TPO-RA在真实世界应用中疗效与安全性的深度探索,尤其是关注其近期与远期的安全性及对克隆演变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大量的中国研究数据涌现,证实了包括海曲泊帕在内的TPO-RA在提高AA患者疗效方面的优势,并在长期应用中总结出不同药物的优缺点,强调临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性化选药的重要性。如老年AA患者对ATG治疗的耐受性差,治疗风险更高,因此可选择安全性更高的TPO-RA7。对于既往在AA治疗领域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的非重型AA(NSAA),中国研究者也贡献了大量相关的数据与研究成果,并发现海曲泊帕等TPO-RA药物联合CsA在NSAA患者中疗效与安全性较好,为NSAA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案8。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AA治疗领域的进展,也填补了国际研究的空白。


除IST±TPO-RA的常规治疗方案外,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领域亦展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在中国,随着移植技术的持续革新,潜在供者的范围不断扩大,供者选择多样性也不断增加,为更多患者提供了移植治疗的可能性,尤其是半相合骨髓移植技术的深入探索与广泛应用,解决了供者来源问题,结合无关供者移植和脐血移植,推动了移植领域的整体发展。


本团队曾开展过一项研究9,探索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联合CsA治疗AA小鼠模型的疗效与机制。结果表明,在CsA中加入UC-MSC或脐血调节性T细胞(UCB-Treg)均能够提高AA小鼠的造血重建能力,且UC-MSC比UCB-Treg更有效。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通过优化移植过程中输注细胞的组成,如引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为提升AA患者的移植成功率与疗效提供新的可能。

针对红细胞疾病的临床管理,未来还需不断拓展研究方向,以优化治疗策略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首先,红细胞疾病在诊断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日益普及与临床对病理机制理解的不断深化,应致力于加快诊断速度并提高诊断精度,以实现早期识别疾病类型与潜在高危患者,为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患者随访管理中的难题不容忽视。尽管新型药物层出不穷,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足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患者教育,强调规律随访和药物疗效监测的重要性,对于疾病进程可能演变的患者而言,显得尤为关键,可以避免因监测缺失而延误治疗时机。此外,探索高效生物标志物以预测疗效与复发风险,进而灵活调整治疗策略,也是未来研究的一大重点。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有望简化评估流程,增强预测的精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可靠的决策支持。


综上所述,尽管红细胞疾病领域已取得较大成就,但在精准诊断、创新疗法实施及患者长期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未满足的需求。全面优化上述问题,确保患者获得全方面、高质量的照护与管理,对于提升其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这也是未来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方向。

相关阅读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护理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护理(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日趋少见,但仍应注意合理饮食,注意摄取含有叶酸及B12食品,科学烹调,以免破坏营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饮食搭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固然重要,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个人的饮食,合理的饮食将更有利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