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血液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


作者:佚名 日期:2021年02月15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

1.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早期命运选择

111.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程涛、朱平、郝莎、程辉、董芳等,首次系统绘制人和小鼠血细胞精细单细胞转录组图谱,建立血细胞转录组的“正常参照”;基于功能、表型和转录组(FIT)的综合研究策略首次打开造血干细胞(HSC)移植后早期命运选择的“黑匣子”,颠覆了移植后HSC“剧烈扩增”这一传统认识。

该研究作为血细胞尤其是HSC研究领域重要进展,不但为人和小鼠血细胞转录组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而且揭开了HSC移植后早期行为的神秘面纱,对促进临床移植后造血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链接:doi.org/10.1038/s41556-020-0512-1

2. 造血干祖细胞的早期起源

222.jpg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兰雨研究院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兵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汤富酬研究员的合作研究,在单细胞尺度建立了从转录组、免疫表型和功能(TIF)三层面规范定义造血群体的研究范式,精准界定了造血干细胞生血内皮以及人胚髓系祖细胞;揭示了造血干细胞的精细血管起源及其特化路径,解析了人类巨噬细胞多重起源以及组织驻留型巨噬细胞特化过程的关键分子事件。

这些发现对造血干祖细胞体内发育及体外再生研究,以及固有免疫系统形成的规律及调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数据库资源和小鼠模型。

论文链接:doi.org/10.1038/s41422-020-0300-2

3. 解码人类巨核细胞发育

333.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周家喜和石莉红研究组联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兵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从单细胞尺度解析了人胚早期巨核细胞的分子特征及异质性,发现人类卵黄囊及胎肝来源巨核细胞呈现出高度的细胞异质性。并鉴定一群具有免疫相关基因高度富集的“免疫型”CD14+巨核细胞,路径分析提示这些不同特性的巨核细胞可能经由不同的发育路径产生。此外,研究者还发现早期的巨核细胞可能起源于内皮细胞。

该研究第一次解析了人类巨核细胞的分子特征和异质性,同时对早期巨核细胞的起源革新了以前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内皮阶段。巨核细胞异质性的解析为体外血小板再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提示血小板也可能存在丰富多彩的异质性,血小板异质性的解析有望对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重要的影响。

论文链接:10.1016/j.stem.2020.11.006

4. 基于多组学和EB病毒特征的NKTCL分子分型

444.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国家转化医学中心赵维莅课题组,首次提出基于分子遗传学异常、表达谱特征、细胞来源、EB病毒潜伏感染类型及病毒基因表达谱的三种不同分子亚型。

该研究系统揭示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致病分子机制,极大促进对NKTCL基因组、转录组及EB病毒特征的认识,对于当前预后评估及未来分层靶向治疗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论文链接:10.1016/j.ccell.2020.02.005

5. 基于癌蛋白MYC调控机制的白血病治疗新策略

555.png

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刘胡丹研究组发现蛋白酶AURKB直接结合并磷酸化癌蛋白MYC(新型S67磷酸化修饰),并揭示其增强MYC蛋白稳定性以及促进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恶性进展的功能作用。

上述研究为靶向抑制AURKB的抗白血病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FBXW7基因型可作为预测靶向治疗疗效的分子标志物。

论文链接:doi.org/10.1016/j.ccell.2020.01.001

6. 染色质变化调控白血病干细胞功能的新机制

666.png

武汉大学张好建研究组发现染色质变化调控ALKBH5表达是正常造血干祖细胞向白血病干细胞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证实ALKBH5特异调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干细胞功能,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

该研究发现了白血病干细胞演化的新事件,诠释了AML发生发展的新机制,为特异靶向白血病干细胞提供了潜在治疗靶点。

论文链接:doi.org/10.1016/j.stem.2020.04.001

7. 补体信号决定B细胞在化疗诱导免疫中的作用

777.png

中山大学苏士成团队通过新辅助化疗前后配对临床样本的单细胞测序和B细胞特异敲除模型,发现化疗后三级淋巴样结构中一群ICOSL+B细胞对抗肿瘤免疫产生起到关键作用。补体调节蛋白CD55调控了该群细胞产生,进而决定肿瘤B细胞起到免疫促进还是免疫抑制的作用。

该研究揭示了化疗后B细胞在不同肿瘤中呈现相反作用的原因。不仅为判断化疗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及患者的疗效预后提供有应用前景的标志物,还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论文链接:doi.org/10.1016/j.cell.2020.02.015

8. 索拉非尼治疗移植后AML患者新方案

888.png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刘启发团队及合作者发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应用索拉非尼维持治疗可显著降低FLT3-ITD阳性AML患者复发率、提高生存率,且患者在索拉非尼维持治疗过程中耐受性良好。

该研究不仅显著改善了FLT3-ITD阳性AML患者的预后,更为临床有效应用泛TKI包括索拉非尼联合ALLO-HSCT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论文链接:doi.org/10.1016/S1470-2045(20)30455-1

9. 新冠肺炎患者的出凝血风险及其管理

999.png

新冠肺炎席卷全球,面对这一全新感染性疾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研究组在国际上率先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存在出凝血异常,报道了基于出凝血指标的快速诊断分型模型,并应用DIC/SIC积分系统指导危重症救治,降低死亡率;指出了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与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预防性抗凝可减少危重症病死率。从现象观察,积极预防,再到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进一步探索致病机制,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文链接:doi.org/10.1016/S2352-3026(20)30217-9

10. CAR-T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防治

101010.png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周剑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开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等多个研究团队发现,HBV慢性感染者和乙型肝炎康复者在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HBV再激活处于高风险状态,但能在核苷类似物(NAS)预防下安全有效地接受CAR-T细胞治疗。

该研究为安全有效地对包括乙肝感染者在内的血液肿瘤患者开展CAR-T细胞治疗提供了指引,为CAR-T细胞疗法相关不良反应防治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循证依据。

论文链接:doi.org/10.1182/blood.2020004907

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院长、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程涛教授进行总结,他表示,如果在生命医学领域评选十大进展,血液领域的很多重要成果都无法彰显,本次大会首次尝试汇集专家智慧遴选2020年中国血液学十大进展,这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创举,受到了血液领域医生的广泛认可和拥护。希望未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支持下,可以将本次发展大会的会议模式传承下去,开启血液学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相关阅读

重症血液病的中西结合疗法

通常中药发挥作用相对缓慢,而采用西药或西医支持疗法相对收效较快。...

血液病患者的食疗很重要

食疗,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项比较重要的疗法,食物疗法在辅助治疗病情的同时对人的身体没有任何的伤害。因此,也受到了很多患者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