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出血性疾病


作者:佚名 日期:2009年07月22日 来源:转载 浏览:
    首先应该区分是局部因素还是全身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引起的出血。例如,鼻粘膜干燥、炎症引起的鼻出血;牙周炎导致的牙龈出血;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呕血、黑便;肾脏疾病所致的血尿等等。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正常止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倾向的一大类疾病,包括遗传的、先天的和后天获得的。人体正常的止血功能主要取决于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三大因素,任何一方面的异常都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出血。病因不同,治疗原则也不同,只有明确病因,才有可能达到有效的止血。
    通常我们把出血性疾病分为三大类:
      1、 血管异常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某些严重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2、 血小板异常性疾病:
  (1)血小板量的异常:如原发性或各种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也可能是白血病患儿出血的主要原因。血小板增多症也可导致出血。
  (2)血小板功能缺陷: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药物因素所致血小板功能障碍等。
  3、 凝血-抗凝血功能异常:
  (1)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
  (2)抗凝血物质增多: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出血性疾病通常有以下特点:无诱因的出血或轻微外伤后出血不止,常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出血部位可广泛,也可局限,但皮肤、粘膜常为主要发生部位,家长应仔细检查孩子的全身,尤其是下肢和受压部位皮肤。皮肤瘀点与充血性皮疹的区别在于,瘀点用手指按压后不会退色,而充血性皮疹会瞬时地褪为正常肤色。发现孩子有出血倾向,应及时去医院就诊,配合医生的检查,以便及早诊断。
  儿童中出血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也叫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为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血小板减少。目前认为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血小板相关抗体有关。
  本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复发性三型。儿童多为急性型。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皮肤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遍及全身,四肢为主。常有鼻衄、牙龈出血。偶有便血、尿血、呕血或颅内出血。血小板计数常〈50×109/L,甚至〈20× 109/L。本病预后多数良好。急性型患儿多在4~6个月内痊愈,但有约20%转为慢性或复发型。
  治疗原则:避免外伤出血。起病急、出血轻、血小板轻度减少者,可不用药物治疗。出血严重者,可采用激素和(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严重出血危及生命者,输注血小板。慢性难治病例可用免疫抑制治疗或行脾切除。应该了解以上治疗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防止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