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溶血性贫血


作者:yatao 日期:2010年11月10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中西医结合治疗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系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功能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其特点为贫血,黄疸,脾大、网织红细胞增高及骨髓幼红细胞增生。据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两种。
本病的病因,可由遗传性红细胞缺陷,或自身免疫因素、感染、受寒、口服某些药物,接触苯、铅、砷等,烧伤、电辐射亦可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急性溶血可见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腹痛、腰背痛、黄疸、血红蛋白尿,重者可致休克。慢性溶血多呈轻、中度贫血、轻微黄疸,脾脏轻、中度肿大,有的因并发感染,可出现"溶血危象"出现贫血突然加重,伴黄疸和网织红细胞增高。 溶贫临床常见的是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自身免疫性溶贫(AIHA)等。
本病的治疗西医以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有些病人激素不效,只能靠输血维持,我们对本病的治疗。采取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方法,即在本病急性期中西药并用,慢性期或已用过激素的病人,则采用纯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通过调节免疫、抑制溶血,可减少红细胞的破坏,从而使血红蛋白,血小板回升,本病的发病的过程中,由于红细胞破坏,释放血红素,临床以巩膜黄染,尿色加深为特征,围绕这一主线,中医辩证辨病以湿热为核心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一般急性期湿热为主,慢性期或用激素后,湿热蕴结、气阴两伤,或湿热逗留,气阴已伤,有的以气阴两虚为主兼有湿热,临床清湿热以茵陈、黄芩、蚕砂为主,益气养阴,以太子参、旱莲草为主,有些药物如黄芪,当归、丹参等既能益气活血、又能调节免疫,可酌加选用。
总之本病的治疗,应分清急性,慢性,辨清寒热虚实、急性期多用清利药物,慢性期多用温补之品,病情较重的应中西医结合,要坚持长期治疗,方能根治此病。

相关阅读

血小板减少的中医饮食治疗

血小板减少患者在长期用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在饮食上也得更加注意,多食以活血化瘀﹑补脾滋肾﹑清热的养生食物。...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饮食禁忌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饮食禁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即AIHA,是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的溶血性贫血,是较为常见的...